近日,湖南省的三件重磅文物——兽面纹扁体筒形青铜觥、兽面纹青铜贯耳壶、青铜象尊进京参展,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(首都博物馆东馆)“看·见殷商”展览上惊艳亮相。三件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。
兽面纹扁体筒形青铜觥与兽面纹青铜贯耳壶为成套组合礼器,2021年出土于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双楚村,收藏在汨罗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。有趣的是,两件文物出土时,兽面纹青铜贯耳壶倒置在兽面纹扁体筒形青铜觥的肚子里,令人惊叹。此次展览也是两件国宝级文物的进京首秀,将从7月1日持续展出至10月12日。
兽面纹扁体筒形青铜觥
其中,兽面纹扁体筒形青铜觥以独特的“颜值”著称:器身呈扁圆形,直口、深腹、平底、高圆足,通体以云雷纹为底纹,上腹两侧装饰有羊角牺兽,腹部和圈足的主要纹饰是兽面纹,侧面附有龙形鋬。最吸睛的是它“C”形扉棱装饰,线条流畅,还有鋬手外侧栩栩如生的鱼纹和蝉纹,仿佛诉说着3000余年前洞庭湖畔的故事。这件青铜觥通高67厘米、通宽41厘米,体量硕大,为国家一级(甲)文物,堪称“国之重器”。其独特造型为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,填补了商代青铜觥形器的类型空白。
兽面纹青铜贯耳壶
兽面纹青铜贯耳壶整体呈扁圆形,器身表面满布高浮雕兽面纹饰。铜壶的设计独具匠心,纹饰采用三层浮雕技法,主纹为典型商代晚期分解式兽面纹,地纹为细密云雷纹,细节尽显古代匠人的巧思与智慧。专家鉴定,这件文物的铸造工艺具有典型中原商文化特征,但其器型组合关系在湖南地区属首次发现,展现了湘楚文化的独特魅力。青铜觥、壶的器物组合,为探讨商文化南渐路径提供了实物依据,铸造工艺水平折射出中原与南方青铜文明技术的深度交流。
青铜象尊
第三件重磅嘉宾——青铜象尊出土于湖南省醴陵市狮形山,收藏于湖南博物院,属祭祀礼仪中使用的盛酒礼器,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制作。仔细看,象尊的鼻子向前伸出,仿佛在摘取食物。独特的造型设计,体现了商代工匠的精巧手艺。事实上,前伸的鼻子是这件象尊的“流”,古人通过倾斜象尊,让酒水通过大象的鼻子流出,达到取酒的目的。根据这尊“小象”外露的长牙,可判定其塑造原型为成年雄性亚洲象,为研究商代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珍贵实证。这件珍贵文物限时“出差”27天,展出时间为6月17日至7月13日。
据悉,“看·见殷商”展览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中揭幕,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(套)文物云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。该展5月1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,将持续至10月12日。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,也是2025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的重点活动之一。